熱門文章

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

[新聞] 小孩吃太多鮪魚等於吃太多汞

YOCO曰:
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常說要多吃魚, 說吃魚會聰明, 沒想到現在的魚類可能含有過量的重金屬, 太常吃反而會影響發育!?
近年來因工業汙染, 海洋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, 重金屬是其中不容易立即影響生態, 但對人體健康影響甚鉅, 不可不多加注意。『重金屬』是泛指一群密度超過每立方公分五公克的金屬元素, 包括:汞、金、鉻、銅、鎘、鋅、鉛等, 容易積存人體中, 傷害神經系統、肝臟、腎臟等, 甚至可能造成畸胎。重金屬容易與生物體內蛋白質結合, 所以不易排出。而透過食物鏈層層累積, 造成遠海大型魚類容易有重金屬含量過高的問題, 像是鮪魚、鮭魚等都是高危險群。目前我國已有針對水產重金屬有相關的法規規定: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, 且各地方衛生局有例行性抽驗, 應該是不需要太過擔心。
其實, 對於這類「什麼什麼要少吃, 不然會怎樣怎樣.....」恫嚇性的言詞, YOCO我向來是抱持較為中立的態度, 我認為各種食物都有其各自的風險, 像是最近最夯的牛肉瘦肉精, 豬肉氯素, 農藥等等, 但是健康正常的人體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復、排除毒物的功能, 只要均衡飲食、維持正常作息、多運動, 其實都不需要太過擔心的。
但是這次的case有些不同, 因為已有文獻指出汞對於孕婦、發育中的嬰幼兒有直接的傷害, 會影響其成長; 因此我覺得需要特別注意, 不要長期頻繁的食用這類的深海魚類, 而是搭配優良肉品、近海魚肉等, 以豐富蛋白質的來源。
---

小孩吃太多鮪魚等於吃太多汞
【24drs.com】消費團體聯盟認為,孩子們應該少吃鮪魚罐頭,避免汞中毒。汞政策計畫建議,家長應該限制體重不到55磅的孩子每個月吃1份鮪魚,年紀較大的孩子每個月吃2份鮪魚。
  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Sarah Klein表示,雖然鮪魚是受歡迎的食品,但孩子們應該要少吃。他們在11個州蒐集59個鮪魚樣本,都是從學校或是學校供應商那裡購買的罐頭或是鋁箔包鮪魚。
  檢驗結果顯示,每個罐頭的汞濃度差異很大,即使在同一罐取不同的樣本,所含的汞量也非常不同。研究發現,低汞鮪魚的汞含量檢驗值比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檢驗結果低;但長鰭鮪魚的汞含量比FDA報告的數值高。
  FDA和環保局(EPA)建議,生育年齡的婦女和兒童每週攝取不超過12盎司的低汞鮪魚罐頭,以及6盎司的長鰭鮪魚罐頭(含汞量較高)。一個鮪魚罐頭平均有6盎司的鮪魚。
  全國漁業協會的Jennifer McGuire代表三個主要鮪魚罐頭生產商表示,這篇報告只注意到鮪魚的害處,沒有注意到它的營養價值。像是omega-3脂肪酸、瘦肉蛋白、與汞有良性互動的硒都沒有被提及,只是單獨拿出微量的汞並且大驚小怪。
  Edward Groth博士承認,大多數研究都針對汞對於孕婦和早期兒童發育有何影響。西班牙在2009年的研究發現,接觸最大量汞的孩子,智力發育延遲。
  Groth博士的報告也提到,小兒神經科醫師Gary Myers在2009年的研究觀察塞舌爾群島吃最多海鮮的孩子,研究中確實發現吃魚、汞含量以及智力發育之間的關聯性,但結果並沒有提供明確證據指出,9歲孩子的發育會因接觸汞而受傷。
  Groth指出,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所接觸到的汞來自鮪魚罐頭,但也不用害怕到不給孩子吃鮪魚,問題是所吃的量,鮪魚有許多的好處,每個月攝取1、2次最好。

  資料來源:http://www.24drs.com/WebMD/chinese_t.asp?page=1&WHO=091e9c5e80b3f642
詳全文 小孩吃太多鮪魚等於吃太多汞-生活新聞-新浪新聞中心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20930/7965972.html







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

[新聞] 7款食品容器具 耐熱度名不符實 / 食品容器 逾3成受熱變形

YOCO曰:
這次的案子, 我個人是覺得不需要過份擔心, 因為此次不合格的7款商品都是「耐熱性」不足, 故只是「標示」上的瑕疵而非「安全」上的問題。

我個人一直認為食品容器對於使用者產生危害, 主要會發生在「溶出」, 也就是拿這些容器包裝、盛裝食品時, 容器具的有害成份溶解出來、沾附到食物上, 我們吃了這些食物, 而攝取了過量的有害物質。「溶出物」的量及種類會受到食物的溫度、酸鹼度等影響; 因此台灣目前法規已經針對溶出的重金屬、著色劑、塑化劑進行規範。

此次檢驗的115件產品, 在溶出試驗上應該都是合格的, 所以在一般正常的使用上應該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。

不過, 報導裡面提到, 使用前應確認材質, 不耐熱的塑膠不應該盛裝熱食、微波; 以及盡量選擇原色或透明的塑膠餐具, 以避免重金屬超量, 我倒是很贊同, 多加注意材質應該可以降低不少誤食有害物質的風險。也許改天再寫一篇關於塑膠材質耐熱性的介紹囉!

--
食品容器 逾3成受熱變形 【聯合晚報╱記者林進修/台北報導】 2012.09.24 03:08 pm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抽樣檢驗食品器具、容器及包裝品,計採樣 115 件產品,檢驗結果 7 件產品(如圖)耐熱性試驗結果與標示耐熱溫度不符。 記者胡經周/攝影台北市衛生局今天公布市售食品容器檢驗結果,20件外包裝有標示耐熱溫度的產品中,就有7件受熱變形不堪使用,其中不乏妙潔、南亞及樂扣樂扣等知名品牌。 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制處長陳立奇表示,這些耐熱檢驗不合格的產品,盛裝高溫高熱的熱水或食物,可能會釋放出塑化劑等化學物質危害人體。 7件食品容器,分別是維基微波透明免洗萬用杯360mL、妙潔耐熱袋、DIAMOND鑽石保鮮膜、南亞食品包裝用保鮮膜、樂扣樂扣優質水壺 (本體)、Heat-resistant Wrap耐熱保鮮膜、佳斯捷系列7321P醬次郎果醬瓶。 這些食品容器標示的耐冷耐熱溫度,從攝氏零下60度到150 度不等;但檢驗人員將檢體放入標示耐熱溫度正負2度的恆溫箱1小時,進行耐熱性試驗,結果發現7件產品受熱變形,顯示與外包裝標示的耐熱溫度不符。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,這些不符規定產品中,只有樂扣樂扣優質水壺 (本體)屬衛生署公告應標示耐熱溫度的重複性使用塑膠水壺,其餘6件則屬一次性使用的塑膠類食品容器具。由於這些產品製作日期都在今年7月1日衛生署公告之前,產品耐熱溫度標示事項可輔導改正,衛生局不會處罰。 這項抽驗共採樣115 件產品,除7件產品耐熱性檢驗不合格外,其餘塑化劑、重金屬、甲醛、螢光增白劑、雙酚A及三聚氰胺等檢驗均合格。 雖然這次檢驗重金屬、甲醛、螢光增白劑、三聚氰胺及雙酚A等成分都合乎標準,但北市衛生局提醒,長期使用這些成分仍可能釋出造成危害。長期接觸重金屬,可能傷到腦部及周邊神經系統。 南亞:符合安全標準 【記者陳雲上/台北報導】 南亞塑膠事業部中午表示,以PVC生產的保鮮膜是會產生「塑化劑」,但塑化劑是有分有毒和安全食品的不同標準。南亞的塑化劑都是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、對人體沒有危害。 全文網址: 食品容器 逾3成受熱變形 | 生活新聞 | 生活天氣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LIFE/LIF1/7384302.shtml#ixzz27WgzrbEl  Power By udn.com  -- 7款食品容器具 耐熱度名不符實 2012年9月24日 12:30 【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╱台北報導】 市售食品器具的耐熱度,可能與標示名不符實,北市衛生局抽樣115件產品進行耐熱性試驗,有7款耐熱袋、保鮮膜、水壺等,耐熱程度與標示耐熱溫度不符,呼籲業者立即改正。 北市衛生局抽樣115件食品器具產品進行耐熱性試驗,有7款耐熱袋、保鮮膜、水壺等,耐熱程度與標示耐熱溫度不符。(圖片提供╱台北市衛生局) 北市衛生局今年7月起前往食品容器具專賣店、大賣場、超市、百貨商場、連鎖速食店及飲料店等處抽樣,發現耐熱性試驗結果與標示耐熱溫度不符的產品,包括:維基微波透明免洗萬用杯360mL、妙潔耐熱袋、DIAMOND鑽石保鮮膜、南亞食品包裝用保鮮膜、樂扣樂扣優質水壺(本體)、Heat-resistant Wrap耐熱保鮮膜、佳斯捷系列7321P醬次郎果醬瓶。 針對不符規定產品,衛生局呼籲食品容器具製造及販售業者,基於企業自主管理精神,應先回收產品,並且依個別產品性質、參照產品實際測試結果正確標示耐熱溫度,提供消費者明確資訊。 衛生局也提醒民眾,使用食品塑膠器具或餐具前,應確認產品上標明的材質及特性,再進行食物的盛裝、加熱或保存,如果不是耐熱材質,就不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。 此外,各類塑膠的原本顏色多為白色或無色透明,使用時應盡量選擇塑原色的餐器具,減少使用過度鮮豔或色彩豐富的塑膠餐器具,以避免重金屬超量的疑慮。   保溫杯宣稱耐熱140度 100度就變形站不穩 七件耐熱標示與耐熱度不合的商品,當中不乏知名廠商。(記者邱紹雯攝) 〔記者邱紹雯╱台北報導〕小心!宣稱可耐熱一百四十度的保鮮膜或環保杯,耐熱可能不到一百度。台北市衛生局七月抽驗一百一十五件塑膠類耐熱用品,有七件的塑膠類保鮮膜、耐熱袋等包裝耐熱標示與實際耐熱度不符,盛裝熱水下受熱變形,上榜者中不乏知名商品。 北市抽驗耐熱塑料 7件不合格 七件違規產品分別是「維基微波透明免洗萬用杯360ml」、「妙潔耐熱袋」、「鑽石保鮮膜」、「南亞食品包裝用保鮮膜」、「樂扣樂扣優質水壺」、「Heat-resistant Wrap耐熱保鮮膜」、「佳斯捷系列7321P醬次郎果醬瓶」。 台北市食品藥物管理處代理處長陳立奇說,抽驗方式皆以產品外標示中的最高溫度檢測,放置在恆溫箱內靜置一小時,違規產品受熱變形,高溫更可能溶出有害物質影響人體。另有衛生局人員隨手測試,號稱可耐熱一百四十度的保溫杯,裝盛約一百度的熱水,已出現杯底變形、無法站穩情形。 廠商:檢測方式不同致差異 「樂扣樂扣優質水壺」製造商高佳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說,依國外原廠提供國際測試報告,將高溫一百卅度的液體注入水壺內都不會變形,台灣的檢測方式不同,將配合更改標示為最高耐熱一○五度,若原先標示誤導消費者使用方式,導致水壺變形,願無條件退錢。 南亞塑膠公司也表示,包裝用保鮮膜耐熱性是符合日本檢驗標準,可耐熱達一百卅度不斷裂,可能因檢測方法不同導致差異,將向衛生局進一步了解。 被抓包 願意下調標示耐熱度 「醬次郎果醬瓶」製造商孜展企業表示,不合格為舊型商品,昨起全面回收,新一代商品將修正耐熱度為六十五度,預計一週後上市。 「維基微波透明免洗萬用杯」製造商德億工業公司表示,會將手邊商品送往第三單位進行二次檢驗。 「鑽石保鮮膜」製造商信旭國際表示,將從美國總公司調相關檢驗證明。「妙潔耐熱袋」製造商脫普聚益公司也說,耐熱度測試經過公正單位檢驗合格,會提出證明向衛生局申覆。 至於引進「Heat-resistant Wrap耐熱保鮮膜」的台灣大創百貨至記者截稿前,未做出回應。 衛生局表示,已要求業者改善,並移請來源廠商所轄衛生局進行源頭管理,若不改善,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開罰三萬到十五萬元。 全文網址: http://www.cnyes.com/life/Content/20120924/KFMSC61EOBNYA.shtml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

[新聞] 購買有機食品 別花冤枉錢

YOCO曰:  
會轉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發現很多所謂的有機門市, 販賣的也不全然是有機的商品, 而是混雜了不少標榜著「無農藥」「無添加物」的商品, 這兩者最表面上的差異是在於一個有認證, 一個則只能強調為天然摘種, 但並沒有經過認證。
舉個例子來說, 老爸年齡到了, 退休回鄉下後, 三不五時會寄些自家種的蔬菜、水果, 這些農產品看起來醜醜小小的, 老爸又保證沒有化肥、沒有農藥, 但這些農產品並不能稱為「有機」。
真正的有機除了當期不使用化肥、農藥, 還有許多相關的規定, 例如土壤需經過數年的轉型, 與周遭非有機作物的隔絕等等; 而相對單純的農產品都如此要求了, 何況是其他加工產品(果乾、花茶等等)。不過也不是說這些農產品就不夠「建康」, 相對大量生產的農畜產品, 這些在地小農的產品已經很好了,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真正買到符合自己預期的商品囉!
(其實目前我自己也不是說一定非「有機」不吃, 但針對目前這樣的情況, 總覺得還是提醒大家一下囉! 而台灣目前的認證機構包含慈心園等已經有13家, 大家可以去有機全球農業資訊網上查詢。)
----
購買有機食品 別花冤枉錢
by 朱澤人編譯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
09.23.12 - 06:20 am

有機食品在美國愈來愈普及,從五穀雜糧到蔬果奶蛋通通都可找到有機的選擇。不過它們價格偏高,若是買錯或被騙就太冤枉了,美食網站「The Daily Meal」為此公布營養學家傳授的購買有機食品小秘訣。

1. 注意標籤:聯邦農業部(USDA)有一套標準的有機食品認證系統,涵括六個國家(丹麥、印度、日本、以色列、紐西蘭和英國)及40個計畫,經過認證的食品會貼有「USDA Organic」的商標,讓消費者放心購買。

2. 小心詐欺:進口有機食品大多數沒有USDA的標籤,而是各國的認證,只是各國檢驗標準不一,對殺蟲劑殘留物檢測也不同。想吃得更健康,最好在家先查一下欲購有機食品的認證。

3. 吃當地產農作:美國許多農夫市場的產品或許沒有認證,但由於不須長途運輸,多比大規模栽種運輸的全球食品含更少的化學肥料與殺���劑。相比之下,進口食品就算有認證標籤,反而不見得有保證。「北京日報」就曾調查發現中國批發商任意黏貼有機標籤,作假情況嚴重,消費者得三思。

 4. 在知名超市購買:
Whole Foods和Trader Joe's等大型連鎖超市為了自身名譽,採用多一層檢驗來保障食物真的是有機,例如調查員親自走訪農場、追蹤產品研究報告和要求通過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DA)檢查,並且會標明來源國家,讓顧客感到更有保障。

5. 盡力而為:無論歐、美、日有多麼嚴格的食品法規,不時仍會發生黑心食品事件。同樣地,美國有機食品也必然存在造假,不必買錯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認為有機作物都是假的。消費者只需做好功課,小心檢查標籤,支持當地農產品,若仍是買到假貨,也不過就多花了點錢。


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

食品官能品評實務 (未完待續)

日期 2012.4.14
專案 創新食品研發專案推行實務班
課程 食品官能品評實務
講師 吳伯穗
內容 這是創新實務班的第一堂課, 主要是介紹官能品評, 還有實務上的使用, 包含 Triangle 、 Ranking 以及 Hedonic Rating Scale等等。

在新產品的開發上, 品評是初期非常重要的一環, 畢竟食品終究是要開發給人們食用, 就算賣得再便宜, 或是有再厲害的技術, 只要東西不好吃, 是很難讓消費者買單的。這門課對我來說是稍微淺了一點, 因為以前在學校時(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), 我修了一門由陳政雄老師教的品評學, 是一門一整個學期、每周4~5小時、周周交報告, 包含學術及實作的課程;但是我認為在這天的課程內容對於一般食品公司應該是已經足夠了。

以下是一些我摘錄的課程內容:

  • 為什麼要做感官品評?
    感官品評是設計來完整的評估食品的「官能品質」, 而官能品質包含食品的「色」、「香」、「味」、「觸(口感或質地)」及「接受性(喜愛性)」。感官品評就像是品保的磅秤、糖度劑等儀器一樣, 是用來評估食品的工具, 只是針對的是較為抽象的感官。
  • 感官品評的實施範圍?
    感官品評可使用的範圍其實很廣, 包含新品研發初期的篩選目標產品、樣品開發, 中期量產品的鑑定, 到上市前的市場調查都可透過感官品評來評定產品的品質。
  •  

    Triangle

    Ranking

    Flavor Profile Analysis

   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

    Hedonic Rating Scale

    Food Action Rating Scale

    篩選目標產品

    v

    v

     

     

    v

     

    樣品開發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 

    量產品的鑑定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v

     

    市場調查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v

    v

  • 以下是6個課堂上講到的品評方法介紹:

 

Triangle (三角試驗法):用於評斷2種相似樣品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性。但若樣品外觀有顯著差異時, 此方法並不適用。

  • 作法:準備三份樣品, 其中兩份為相同樣品, 一份為相異樣品, 每組平均但隨機排列。請品評員逐一品評, 並勾選出相異之樣品, 統計所有品評單, 將答對及答錯之份數統計出來, 查表後得知樣品是否有顯著差異。
  • Ex. 總共有50人進行品評, 同時進行Triangle差異及喜好性判定。
    • 若有27人能正確選出不同樣品。
      則以重複數=50進行查表, 可以得到一組數字, (24,26,28), 表示 當24(5%信賴區間)、26(1%)及28(0.1%)以上的品評員能夠分辨樣品間不同時, 兩樣品達顯著差異;也就是說, 判定這兩個樣品具有極顯著(P < 0.01)之差異性存在 (因為 27 > 26 & 25)。
    • 而這27個能分辨不同樣品的人中, 其中16人喜愛A樣品, 11人喜歡B樣品。
      則還是以重複數=50 (重要) 進行查表, 因此判定A樣品受到顯著(P < 0.05)喜愛。
  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 當數字剛好等於查表所得的取捨點時, 同樣判定是具有顯著差異, 但是表示法需修改為:兩樣品具顯著差異(P = 0.05)。

Ranking (順位法):用於判斷2到7種樣品間的顯著差異性及喜愛性, 用於樣品間的差異不大的時候, 但此法無法確認樣品差異的程度。